歷史改變 Wiki
Advertisement

東寧話(Tang-lîng-ūe),又稱作東寧福建話(Tang-lîng Hok-kiàn-ūe),或東寧閩南語(Tang-lîng Bân-lâm-gí),在國際上也會被稱爲唐儂話(Tn̂g-lâng-ūe),是源自閩南語泉漳片、通行於東寧各地的語言,為福建裔東寧人的母語,現為東寧共和國的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及馬來亞聯邦班查蘇丹國的國家通行語。

其起源為荷西時期由荷蘭當局召募至台灣開墾的福建移民,以及伴隨著1661年明代末期太祖鄭成功率領泉漳鄉親軍隊自同安縣之金門渡海出兵征服大員而傳播至台灣島,自此始被東寧政府政府視為教育語言。自17世紀中葉起,特別是在閩粵兩省的人口大幅增長,開始有大量的泉漳地區和粵東地區的人民移入,使得其中來自於泉州府和漳州府的福建移民的母語,即伴隨著族群的居住範圍而擴散至東寧各地,並且成為東寧各地的通用語之一。

後因教育需求標準化,正式命名為東寧話,並以明京話為標準音。東寧政府授權或主編出版了許多東寧話教材並開始推行。相對於福建,東寧話主要特點是整體而言聲調相當統一,與福建之同安話聲調相近,不過總體更偏向漳州話,而「偏泉」、「偏漳」主要是表現在個別規律性對應韻母。

而南洋各國(馬來亞班查印尼和暹羅等國)的唐儂人(早期稱為華人)約在1960年代,為了改變因各自不同的籍貫而使用不同漢語的問題,同時也為了加強與東寧的政經文教聯繫,加上福建人在南洋唐儂人中佔多數(雖然各地福建話與東寧話仍有差異),故統一改以東寧話作為溝通的共同語言,並將其稱為「唐儂話」,並在唐儂人社會的各領域中都改採唐儂話作為媒介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