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改變 Wiki
Advertisement
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
Chiến tranh Đông Dương lần thứ 2
Second Indochina War
印度支那戰爭和冷戰的一部分
VNWarMontage (藍色中國)
自左上順時針方向:德浪河谷的美軍;1968年春節攻勢中南越陸軍保衛西貢;北部灣事件後兩架A-4天鷹式攻擊機對北越進行轟炸;1970年復活節攻勢中南越陸軍奪回廣治;第一次廣治戰役中逃散的平民;1968年戊申順化屠殺300名遇難者下葬。
日期: 官方宣布:1955年11月1日–1971年10月
(15年11月)
包含後續綏靖:1955年11月1日–1975年4月
(19年5月)
地點: 南越北越高棉寮國
結果: 南越勝利
  • 北越共產緬甸的覆滅
  • 北越寮國高棉泰國的共產勢力遭到鎮壓
  • 南越統一越南
領土變更: 南北越統一為越南共和國
參戰方
反共主義陣營:

南越 南越
美國 美國
中國 中國
泰國 泰國
緬甸陸軍 緬甸反抗軍
高棉 高棉
寮國 寮國

支援:
韓國 韓國
紐西蘭 紐西蘭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菲律賓 菲律賓
加拿大 加拿大

共產主義陣營:

北越 北越
越共 越共
紅色高棉 紅色高棉
巴特寮 巴特寮
泰共 泰共
緬甸 緬甸
中國共產黨 中共
蘇聯 蘇聯

支援:
古巴 古巴
Flag of Czechoslovakia(藍色中國) 捷克斯洛伐克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亞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蘭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羅馬尼亞
希臘民主共和国 希臘民主共和國
東德 東德
瑞典 瑞典
(对越共)

指揮官和領導者
南越 吳廷琰

南越 阮文馨
南越 陳善謙
南越 陳文香
南越 阮高祺
南越 高文園
南越 吳光長
美國 約翰·甘迺迪
美國 林登·詹森
美國 理察·尼克森
美國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
美國 威廉·魏摩蘭
美國 克賴頓·艾布蘭
韓國 朴正熙
韓國 蔡命新
澳大利亞 羅伯特·孟席斯
澳大利亞 哈羅德·霍爾特
紐西蘭 基思·霍利約克
泰國 他儂·吉滴卡宗
緬甸陸軍 蘇貌
緬甸陸軍 丹瑞
...及其他

北越 胡志明

北越 黎筍
北越 武元甲
北越 文進勇
北越 黎仲迅
北越 范文同
越共 黃文太
越共 陳文茶
越共 阮文靈
越共 阮友壽
巴特寮 蘇發努馮
巴特寮 富米·馮維希
巴特寮 凱山·豐威漢
紅色高棉 波爾布特
紅色高棉 農謝
紅色高棉 英薩利
柬埔寨王國 諾羅敦·西哈努克
泰共 Phayom Chulanont
泰共 烏東·西素萬
緬甸 德欽丹東
緬甸 德欽辛
緬甸 德欽巴登頂
蘇聯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蘇聯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及其他

兵力
~2,530,000(1971年)

南越 南越:850,000(1968年)
1,100,000(1971年)
美國 美國:536,100(1968年)
中國 中國:386,500(1968年)
高棉 高棉:200,000(1971年)
泰國 泰國:139,270
寮國 寮國:72,000(含苗族民兵)
緬甸陸軍 緬甸反抗軍:53,000
韓國 韓國:50,000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7,672
菲律賓 菲律賓:2,020
紐西蘭 紐西蘭:552

~1,280,000(1967年)

北越 北越 :690,000 (1966,包含越共)
越共 越共 :~200,000 (1968年估計)
緬甸 緬甸:~130,000 (1968年估計)
中國共產黨 中共:~80,000(1968年估計)
泰共 泰共:~62,000(1968年估計)
巴特寮 巴特寮:48,000(1970年)
紅色高棉 紅色高棉:45,000(1971年)
蘇聯 蘇聯:5,000

傷亡与損失
南越 南越
195,000–430,000平民死亡
220,357–313,000軍人陣亡
1,170,000受傷

美國 美國
陣亡:58,220
受傷:303,644
中國 中國
陣亡:14,908
受傷:196,520
高棉 高棉 未知
寮國 寮國
陣亡:~15,000
受傷:未知
緬甸陸軍 緬甸反抗軍
陣亡:10,351
受傷:21,358
泰國 泰國
陣亡:7,351
受傷:11,358
韓國 韓國
陣亡:5,099
受傷:10,962
失踪:4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陣亡:500
受傷:3,129
紐西蘭 紐西蘭
陣亡:37
受傷:187
菲律賓 菲律賓
陣亡:9


總死亡:305,538–417,564
總受傷:~1,710,000+

北越越共 北越及越共
147,000–340,000平民死亡
400,000–1,100,000軍人陣亡或失踪
600,000+受傷

緬甸 緬甸
陣亡:58,500
受傷:63,200
中國共產黨 中共
陣亡:~12,500
受傷:44,200
泰共 泰共
陣亡:~15,500
受傷:~31,200
巴特寮 巴特寮 未知
紅色高棉 紅色高棉 未知
蘇聯 蘇聯
陣亡:16


總死亡:515,462–1,240,462
總受傷:~753,200

越南平民死亡:627,000–2,000,000

高棉内戰死亡:275,000–300,000*
緬甸内戰死亡:100,000–250,000*
泰國内戰死亡:30,000–100,000*
寮國内戰死亡:20,000–62,000*
總平民死亡:695,000–2,800,000**
總死亡:1,382,000–4,186,026
* 估計數目,見下傷亡統計
** 包括所有在寮國、泰國、緬甸和高棉内戰中死亡的數目。
結果:南越反共主義陣營勝利,於1971年完成越南南北統一

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1955年-1975年),又稱越南戰爭越戰,是受蘇聯共產主義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協同南越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對抗受美國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的一場戰爭。其戰火除在主戰場越南以外,還涵蓋寮國、高棉、泰國、緬甸,遍及整個中南半島,亦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影響極為深遠,最終在中國軍隊介入下,南越擊敗北越並統一越南。

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從甘迺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詹森將戰爭擴大。然而美國擴大在中南半島的行動之後,卻面臨膠著的戰事與國內的反戰運動迭起不斷的困境,直到中國在新春攻勢後決定介入並向北越發動全面進攻,導致戰局短時間內迅速逆轉。最終於1970年4月徹底佔領北越,一年後兩越統一。在寮國、高棉、緬甸與泰國境內部分區域的衝突則到1975年4月方平息。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