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改變 Wiki
Advertisement

在這個世界,國共內戰結束後,台海兩岸分治,形成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同時代表中國的法統地位。此後兩岸歷史基本上與現實相同,直至1970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與蘇聯對抗之際,毅然放棄和當時與蘇聯交惡、但文革正酣的大陸建交,1971年的「乒乓外交」也沒有發生。

此時,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按時提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草案,要求向大陸授予聯大及安理會席位,而支持中華民國的盟友和邦交國則立即提出《複雜雙重代表權提案》以對。尼克遜公開宣佈,美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並取得安全理事會席位,美國政府一定遵守自甘迺迪和莊遜政府以來保證中華民國席位的承諾。

《複雜雙重代表權提案》的核心內容是「提高驅逐中華民國案門檻」,在美國斡旋下,北約成員國表決時全投反對票,無一倒戈。提案以47票反對(其中歐洲國家7票、亞洲國家16票、非洲國家19票、北美洲國家1票、南美洲國家5票)、67票贊成、15票棄權通過。不過稍後資本主義陣營卻不敵華約及非洲國家的勢力,使聯合國大會通過容許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大及安理會。

  • 歷史分歧點:聯合國大會表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影響[ | ]

  • 由1971年起,每年只有三至四個國家與中華民國斷交,成功避免斷交潮的出現。
  • 中華民國和資本主義陣營各重要國家均持續保持正式外交關係。
  • 成功避免香港、澳門在中國共產黨的提倡下,從聯合國的殖民地名單上被剔除,使港人、澳人保有民族自決權。
  • 九廣鐵路的港穗直通車恢復服務遙遙無期,要待2008年兩岸實現「大三通」時方才再度通車。此時距離直通車服務中斷的1949年,已經過59年。
  • 在華英、華葡邦交穩定及中華民國民主化漸見成果下,基於中華民國給予港澳的民主自治承諾比英、葡更大,港、澳均透過公投通過回歸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第2屆立法院於1994年訂立《省縣自治法》,授權政府繼海南特別行政區後,再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 兩個大陸地區省市的設立,徹底改變了中華民國的統獨政治版圖,激發中華民國政府更高調主張對大陸主權及法統。這導致九十年代中下葉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復設廣東省、海南特別行政區(惟會被虛級化),及將國會改為兩院制,在國民大會保留世襲的大陸地區各省代表,並繼續通過設置全國不分區選區,以比例代表制選出立法委員代表大陸地區、自由地區2區。
  • 受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影響,港英政府和澳葡政府擔心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攻佔港澳,阻止兩地併入中華民國,1995年7月20日至11月30日陸港邊界、陸澳邊界一度封關超過3198小時。1996年3月10日危機再度升溫,三地邊境又再封關22日,至4月2日重開。期間九廣鐵路的貨運列車全線停駛,九廣東鐵只維持由九龍站至上水站間服務。英屬香港出身的時任國民黨僑選立委廖光生親身回到香港沙頭角、羅湖村及澳門拱北,呼籲居民撤退。
  • 九廣鐵路的貨運服務在九七回歸後維持正常。
  • 1941年中華民國曾與英屬緬甸約定,南坎租期為99年。緬甸聯邦(1948-1962年)吳努政府於1960年從大陸接收南坎、江心坡(面積約27000平方公里)主權。1988年緬甸的社會主義政府倒台後,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基於右翼立場,開始與中華民國建交和接洽,考慮歸還南坎、江心坡主權予中華民國。至1994年《省縣自治法》通過,中華民國方批准按約待2040年南坎租約期滿時,南坎、江心坡可經公投決定回歸中華民國。屆時行政院將復設雲南省,下設南坎縣管治南坎,及分拆自江心坡的6個縣。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