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改變 Wiki
Advertisement
東寧國

東寜囯/Kingdom of Tongleng

時間軸:赤樓夢

現實世界中:中華民國菲律賓

新版東寧旗(赤樓夢)
國旗
東寧徽(赤樓夢)
國徽
國家格言:忠義貞烈
國歌:仙島立佇天地山海之間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842628cf273fc0d4a2f15115df0a30d0(赤樓夢)

首都:東都市

王都:瑞安市

面積
  • 國土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最長河流 螺溪
最大湖泊 灣裏潭
地理最高點 玉山
時區 東都時間 UTC+8
人民生活
文字

官方文字:東寧漢字

語言

官方語言:東寧語 (東寧福建話)

人口
  • 總人口:約1058萬
民族
  • 主要民族:漢民族
  • 其他民族:南島語族原住民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制
立法機關 大議院
國家領導人:
  • 國家元首:國王:鄭運炯
  • 政府首腦:首相:蔡緯嘉
經濟實力
貨幣單位 寧圓
GDP 6,284億美元(購買力平價)

4,801億美元(國際匯率)

人均GDP 59,398美元(購買力平價)

45,384美元(國際匯率)

國家歷史
成立時間:1662年2月1日 鄭荷攻台之役結束
國家資料
國家象徵 山棧花
國家代碼 TN
國際電話區號 886
道路通行方向 靠左



東寧國(東寧話:東寜囯),民間亦稱東寧皇國,通稱東寧,是一個位於東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由東寧列島、澎湖群島忠南群島月沙群島組成,面積約3萬6千平方公里,國土四面環海,東望日本琉球群島,南臨菲律賓巴林坦群島,西對中國福建,其皆隔海無陸鄰之。首都與最大城市為東都市,總人口約1058萬。

1662年,東寧聖祖鄭森將荷蘭殖民者驅逐,成為東寧國建立的始肇。東寧曾在18世紀建立強大的海上事業,後來實行鎖國政策,直到19世紀中葉開始中興,進行現代化,1895年以後成為中立國,但在二戰時被捲入戰爭,冷戰時放棄其中立國身分,成為美國的盟友,並經濟開始迅速的發展,至今已成為一個已開發國家。

歷史[ | ]

史前時代[ | ]

主条目:史前時代

《三國志》紀載稱台灣島為「夷洲」,《隋書》稱為「流求」,唐、宋時代則有「昆舍耶」之稱。雖然這些說法在史學界尚有諸多爭議,但東寧官方將隋將陳稜封為開山將軍。近代西方國家則稱為「浩愈摩沙」。

澎湖群島約在12世紀被納入宋帝國版圖中,元、明時期曾設置澎湖寨巡檢司。

大員時代(1600~1662)[ | ]

主条目:荷西殖民時期

開政時代(1662~1795)[ | ]

220px-The Portrait of Koxinga(赤樓夢)

東寧國的奠基者聖祖鄭森。

以反清復明為志的聖祖鄭森經過九個月的苦戰,攻下「熱蘭遮城」,並迫使荷人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東寧,自此鄭氏王朝建立了東寧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同年6月23日聖祖病逝,其子鄭經發起壬寅靖難,打敗了叔父鄭襲後繼位(後代追封為太祖),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東寧的國名也以此而來,太祖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境內大治。太祖死後,原要傳位給長子鄭克臧,但權臣外戚馮錫範劉國軒發動北園之變,鄭克臧被殺,幼子鄭克塽繼位,是為高祖。1683年東寧水師在澎湖海戰中打敗大清水師,大清官員建議放棄東寧,康熙帝剖析利害後同意,雙方遂於1684年和談,東寧同意放棄反清復明並成為清朝的朝貢國,高祖鄭克塽被冊封為東寧國王。

而結束漫長的兩岸戰爭後的東寧逐漸恢復民生,只是高祖仍只是一個傀儡君主,以外戚身份干政的馮錫範依然掌控著實權,然而在澎湖海戰之後,立下大功的劉國軒成為威脅其地位的對手,為此馮錫範採取明升暗降,封劉國軒為開國太師,解除與分散他的兵權,之後兩派關係雖然不佳,但在輔政公鄭聰與鄭氏宗室的緩頰下,最後並沒有發生兵戎相見的局勢。而在1693年劉國軒去世後,在東寧內部就沒有可以與馮氏抗衡的勢力,但隔年馮錫範也因病去世,其死後鄭氏宗室、士大夫、原劉派將領很快聯合起來,以君主親政為由,逼迫馮氏一族放棄實權,結束了十四年的外戚專權。不過即使如此,高祖依然還是一位弱勢的君主,政事由士人組成的內閣主導著,也使得在1702年,聖祖開台的四十年後,東寧的科舉實行了「開山制」,將可以參與科舉的資格限於「開山忠民」(即為當初隨鄭氏來台的漢人家族與原住民),奠定了東寧士族的形成與在未來的壟斷東寧政治的基礎。始終沒有實權的高祖於1707年駕崩,次子鄭定銘即位,是為世宗,高祖生前所創作的名著「赤樓夢」未能完成,直到數十年後由後代鄭文訓所補完。

世宗不同於先父,性格剛毅積極,在位期間提升君權的影響力,保持與士族間的平衡。此外提倡經世致用之學,廢除八股文考試,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因東寧擁有可以與中國、日本的貿易權,成為西洋國家的中間商,藉此賺取極為大量的利潤,讓東寧被西方國家稱為「遠東的尼德蘭」,著名文人蔣子曾稱「萬國津梁,昔之琉球,今之東寧。」,也因為興盛的對外貿易頻繁讓東寧對於西洋文化並沒有太多排斥,西方的科學在傳教士作為媒介之下翻譯大量的學術書籍,引進西方科學和思想,這被視為明末時西學東漸的延續,且普及於民間。而之後的君主太宗與仁宗皆延續前代政策穩定發展著,英國史學家李約瑟將其稱為「東寧的啟蒙時代」。

1787年,仁宗病逝,由被後世稱為「廢主」的太子鄭邦昊即位。廢主上任後便積極勤政,藉「呂伯欽案」進行肅清澄清黨、整頓吏治,掌握大權。在廢主的勵精圖治的統治下東寧的農工商延續前朝蓬勃的發展著,然而廢主希望大興土木的建設將耗費大量人力與財政,另一方面廢主與傳教士關係相當緊密,逐漸有皈依天主教的傾向,甚至還將高祖以來的禁教政策廢除,引起極大爭議,最後廢主將不少反對他的官員罷黜,並提拔陳仲吉為內閣首輔,透過陳仲吉的政治手腕,再度加強了自己的獨裁統治。

1793年,清帝國發生「天地會案」,使東寧長年以來在中國運作的地下、走私網絡系統問題的浮上檯面,甚至驚動了大清朝廷,乾隆皇帝派遣使者問罪東寧,並關閉禁止了清寧貿易,兩岸之間的關係過了百年再次緊張起來。而廢主所採取的對策並非主和退讓,而是強硬的堅持天地會案與東寧無任何關聯,持續雙方的對峙,這使乾隆帝十分憤怒,下令開始備戰征討東寧。廢主採取先發制人,並以清帝國扣留東寧商船與沒收貨物與金銀為由進行報復,10月時東寧水師由提督杜亮懷率領,襲擊廈門、泉州、漳州,藉由仿造西方帆船的軍艦,寧軍大敗福建水師,將領哈當阿、丁朝雄、李南馨皆戰死,之後又在浙江定海、廣東南澳擊潰浙、粵水師,清軍傷亡萬餘人,東寧則不到千人,此外清軍還失去了制海權。面對接二連三的大捷讓廢主決定御駕親征,藉此逼迫清帝國和談,同時還派遣使節希望西洋國家可以給予援助,以此能夠與清帝國進行長久的作戰,並在書信中表達對基督教的理解與寬容,表示自己有意皈依基督教,但這樣的內容引起了國內軒然大波,使對廢主的不滿達到巔峰,文武百官決定密謀推翻這位「瘋王」。翌年2月,廢主北征福州,清軍與八旗死傷萬人,滿清朝野震盪。3月,廢主之弟恭定大公鄭邦鋕聯合將領莊德穆發動兵變,然事跡敗露,擔任留守總制的陳仲吉將恭定大公軟禁後毒死,莊德穆逃亡,而此時中部的半線都督翁林爽文起兵,自號「義軍」控制長治州大半並領軍南下,不久後各地響應承認新君,陳仲吉戰敗被俘斬首,安平也無血開城,宮內的蕭后自殺,義軍擁立廢主么弟鄭邦銘為王(後世稱為肅宗),是為「甲寅反正」。廢主從福州撤軍返回安平親自平亂,不過反攻時,部將邱興倒戈趁亂殺死廢主,官軍將兵降新君之,甲寅反正結束。杜亮懷見局勢已無法挽回,向部屬要求歸降新君後單獨服毒自殺。不過即使廢主已死新君已立,新朝廷派遣使節希望與清帝國和談與恢復朝貢,但乾隆帝不打算和談,將使節團驅逐,並要大軍反攻,打算要把東寧納入大清版圖之中。此時使節團的禮部協理林豐保、宗室鄭文訓等十多人在北京自縊以死明志,震撼寧清兩國,甚至與鄭文訓有私交的大臣和坤也請求緩兵,使乾隆帝對征寧一事重新處置,最後方才同意和談之事,冊封肅宗為東寧新王,東寧則將支持廢主的數十名官員送往清帝國治罪,結束廢主所導致混亂。甲寅反正後肅宗缺乏政治基礎,因此政事由內閣所掌握,而內閣便是由反正的功勳,以莊德穆、李世楷、林湊等人組成,然而反正過後傳統的南部士族集團卻與藉由功勳崛起的北部士人產生嫌隙,兩者的形成產生了南北黨爭,南黨以莊德穆、李世楷為首,北黨則是信義侯翁林爽文、平海侯王勳、張王后與其兄張萬安等人為首。

1795年末,翁林爽文把支持南黨的將領李秉以企圖謀反為由將其殺害,之後藉由張王后來挾肅宗以令天下,北黨把東寧水師半數船隻在丹鳳港焚毀,史稱「火燒港之變」,之後莊德穆、李世楷等南黨人士受到牽連而處死與流放,事變後翁林爽文晉封望山公、平海侯王勳晉封像山公、外戚張萬安晉封為泰安侯,三者形成北黨「三甲」,聯合控制東寧政局,並以叛軍勾結海外勢力為由實行鎖國政策,斷絕與南洋、西洋的交流,東寧花費百年的南洋事業就此灰飛煙滅,東寧的黃金時期也就在這時被認為結束,開始進入「北政時代」。

北政時代(1795~1843)[ | ]

東寧進入北政時代後政治被望山公翁林家、像山公王家、外戚張家掌控,合稱「三甲」,他們架空了肅宗與內閣,由「顧事府」來統領六部,其中在前期由翁林爽文的翁林家的權勢最大,擔任了「顧事首長」,不過後世認為,肅宗與張王后實為恩愛,因此有時肅宗會藉由張家來作為自己的代理人,甚至「三甲」與「顧事府」體制的形成,都是肅宗所默認的,有一說認為這是肅宗為了制衡勢力龐大的翁林家,因此藉他人之手來取得平衡。三甲的實力龐大,不僅兼併大量土地,還擁有著以「家丁」為名義的私兵,甚至翁林家與王家築起屬於自己居所的城堡,此外三甲還分別控制北中南市舶司,將對外貿易全面壟斷,藉此獲得了大量財富,不只富可敵國,甚至可以說自己就是一國。同時三甲為了增加自身的土地與實力,藉由改土歸流、開山道等政策往山區發展,並和原住民發生衝突,例如因為像山公王家強硬侵占土地,導致噶瑪蘭之變,當地居民激烈反抗,最後王家撲滅了起義者,於當地屠殺了數千人,據說當時蘭陽溪被血染成了紅色。事變後噶瑪蘭改名宣化至今。

1810年翁林爽文去世,長子翁林傳豐繼望山公之位,直到1817年去世,然其死後翁林家開始內鬥,長子翁林繞與叔叔翁林傳實最後刀刃相向,引發歷時兩年的翁林之亂,最後翁林繞敗死,而血親互相殘殺的結果,就是翁林家的實權逐漸被身居總管之職的田彰所掌握與北投田家的崛起,以及給中部地區帶來嚴重的傷害,使得三甲最強大的翁林家大大衰落,顧事府的「顧事首長」轉由張萬安擔任。1828年,涉政三十餘年的張萬安病逝,其子張周全連同顧事首長之位繼承。起初張周全還受到張王后節制,安分治世,但在張王后去世後,加上肅宗因病體衰,逐漸不理朝政,使張周全開始專橫跋扈,為了制衡張周全,王家當主王計與翁林家(實質上為田家)聯合對抗之。1834年爆發甲午之變,在張周全的威逼利誘下策反翁林家,並以涉嫌篡位等莫須有的罪名捉拿像山公王計後將其梟首於安平城南門之上。此事導致東寧動盪,王計的三個在北部的兄弟舉兵起義,並由二弟王誠繼承像山公,張家派遣3000兵北上討伐,然而張家將領唐西銘的無能,導致在南尖山之役中全軍覆沒,王家軍反守為攻,此時見狀的翁林家倒戈,迫使張家退軍至螺溪,最後雙方和談,承認維持王家在北部的勢力,以及把王計的屍首送回,這造成了東寧事實上的分裂與三甲體制的逐漸崩解。甲午之變後張周全並沒有追究唐西銘的責任,反倒聽信其讒言,使唐西銘無罪開脫,並把過錯都推給了唐西銘下屬,將數名將士斬首。此事造成中下級兵官對張周全與唐西銘有極大不滿,此外為了未來再次對王家用兵,耗費大量資源與財政,並不斷對人民課徵重稅,還放任親信貪腐,連太子鄭修埴都斥責張周全,結果張周全趁肅宗病倒不起時,秘密毒殺太子,扶植肅宗次子鄭修埏為新太子。

清英鴉片戰爭爆發後,東寧海峽不寧,張周全下令加強沿岸海防。1841年9月,英船「吶爾不噠」號因觸礁而滯留在鎮海灣,船員嘗試登岸,被鎮海的王家守軍押俘,張周全得知後誤認這是英軍要攻打東寧的軍隊,慌恐不安,因此下令全數俘虜斬首之,不過王誠認為東寧並未與英國交戰,不宜亂殺,10月時英國戰船「獵人」號前往安平交涉,希望可以將生還者贖回,甚至拉攏東寧結盟協助攻打清帝國,張周全擔心釋放囚犯會受到清帝國的制裁,因此拒絕了談判,表示應待戰事結束後再談。而此事不久得清帝國悉知,道光皇帝便派特使要求東寧協助清軍作戰,並予諾給予大量金銀作為酬勞,正處於財政匱乏的張周全大喜,但深知英軍已經大敗清軍數次,不敢與之正面衝突,僅給予物資支援。然而張周全同時藉禦敵之理由派兵北上逼迫王家同意官軍進駐鎮海,王誠最後退讓同意此事。1842年3月「阿吶」號擱淺海翁港外海,同樣遭到守軍押俘,張周全向清帝國稟報「海翁港大捷」,道光帝大喜,再予東寧數萬銀。而為支持清帝國的戰事,張周全強徵民間資源,贈清軍白米與不少資源,但導致物價飆升,民怨四起。1842年8月,清英簽訂南京條約,象徵鴉片戰爭的結束,在和談的過程中璞鼎查亦透過清帝國要求東寧釋放「阿吶」號與「吶爾不噠」號的俘虜,對此清帝國亦快速派使要求東寧釋放,張周全只得聽令,並等待英艦將其載回,雖然南京條約並未涉及東寧,但不代表事後的東寧安定無事。1842年10月,很快的英艦便來到東寧將兩船俘虜載回,然而同時也帶來了一份消息,英國將要求東寧開國通商。1843年3月,璞鼎查率艦隊前來安平要求簽訂通商條約,驚恐萬分的張周全很快的答應簽署寧英通商條約,史稱開國條約,使東寧結束近五十年的鎖國政策。此事不但造成三甲失去市舶司這個重要財源,同時全國因物價飆升的問題仍然無解,宮中還傳出前太子是被謀殺的消息,讓不滿張周全的勢力開始聯合計畫政變推翻之。

1843年6月,對張周全不滿許久的部領黃金泉趁張周全與部屬們進行宴會時發動兵變,將張周全、唐西銘、鍾明玄等張家勢力要員全部殺死,宣稱「清君側」,並很快的受到宗室、翁林、王家還有百姓的支持,張家勢力迅速崩解,史稱癸卯之變。事變後黃金泉廢除了顧事府,恢復了內閣的實質運作,而張家瓦解後留下的權力真空,由黃金泉與被壓制許久的南部士人所取代,最終歷時約五十年的北政時代宣告結束。

興政時代(1843~1945)[ | ]

1844年2月,肅宗駕崩,21歲的王太孫鄭治熙登基繼位,是為文宗。此時東寧陷入了外患的恐慌,在鴉片戰爭與壬寅開國後,洋人成為了全國上下最感威脅的存在,因此以江運為首的復興黨開始崛起,其主張提倡實學文化、西方技術、開明政策,藉此達到富國強兵與抵禦外國的目標。1847年,在江運的建議下,設立工部都京機關局與賓客司洋文館,作為兼具學校性質,培養工匠、學生、官僚等人才的研究機構,同時復興黨也和軍方共同推行新政,復興黨引進的工業技術與軍工業相輔相成,雙方進行政治上的利益交換,黃金泉藉軍政改革將五軍都督府改制陸軍總督府與海軍總督府,自任陸軍總督,直接統領軍隊更加強自身的軍權,持續握掌軍權與極高的聲望。

1850年發生安平洋屋事件,最後演變成一個外交危機,英艦駛到安平外海施壓,最後文宗親自出面與英國外交人員談判,同意賠償英方的損失,但重新申明必須遵守其癸卯條約,此事件中身先士卒的文宗獲得不少聲勢,使原本幾乎沒有影響力的君主再次回到眾人的目光之中。事件後東寧官方也決定派遣使節團前往歐洲交流與考察,其中成員便包含戶部協理江運、禮部尚書戴瑠、陸軍總督協理黃傳等官員以及數十位留學生,並於翌年歸來,而訪歐的見聞讓這些官員認識到單純的學習新技術是不足的,東寧的改革層面必須要是更全面性的,除了制度還要有思想,但國內的守舊派影響力之大,要尋求改革只能循漸進的方式進行。而江運回國後就立即創辦「新事報章」與「復興社」,希望藉由報紙與文社來傳播西方思想。1855年,江運在士族、軍方、文宗的共識下成為了內閣首輔,而江運上任後就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改革,使東寧的歲收在數年內增長許多,工商興盛。外交上進行「聯清制洋」的策略,加強與滿清之間關係,不過復興黨人卻在交流中清楚知道滿清對國際體系的無知,而轉與法美交流,因此東寧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保持中立,而在日本開國後東寧也與江戶幕府簽訂友好條約,使東寧的蔗糖與稻米可以大量出口至日本,另外也和西班牙簽訂馬德里條約,以巴林坦海峽為界,確立雙方分別對於福佳群島(後更名忠南,外國普遍稱巴丹)與巴林坦群島的主權。1862年發生壬戌大地震,重創了東寧,但此後也將都市計畫引進國內來進行重建。

雖然復興黨與軍方合作,但實際上軍方時常干涉人事、預算等,例如1864年的忠信軍遠征便是軍方強行執行的決策,為避免有朝一日勢力過大的軍方奪權,江運一直希望可以藉由立憲與議會制度來制衡軍方,不過江運未能完成立憲即在1865年病逝。但之後繼任首輔的蔡世昌仍持續推動著改革,而江運所創辦的新事報章影響了當時不少的士族與知識份子,使民間在江運死後開始發起立憲運動,另外黃金泉在1867年中風後從陸軍總督之位退休,軍方內部不再統一,不如以往強勢,讓內閣可以拉攏與干涉軍方派系。最終在1868年於文宗的支持下內閣宣布召開全國協商會,進行立憲與設立國會的準備。但文宗的病逝,延宕一年,直到1870年方才實行《東寧國憲章》與大議院選舉,復興社士人所組成的「民政會」取得了協議局的多數席位,而諮議局則多為貴族、勳貴、宗室擔任,不過都僅有諮詢、立法、審查預算的功能,並不具備行政權,而不是像英國西敏制那般。而繼位的文宗長子顯宗將會作為一個西化派、強勢的君主,接下來主導的變革將會更加的激烈,其繼續任用復興派的蔡世昌為第一任內閣首相,在兩人的共治下東寧的現代化改革開始風馳電的進行,與過往的復興新政不同,此次以「更新八政」為核心,更加的全面性,並在顯宗的支持下將守舊派壓制,開始如同日本明治維新那般的全盤西化,被稱為「更新運動」。

1884年發生清法戰爭,戰事蔓延到中國東南沿海,東寧雖保持中立,但也增強海防以防患未然,然而在7月發生淡水事件,兩名法國商人被閩工殺害,雖然當天就被鎮壓,東寧即刻道歉並承諾清法戰事結束後即進行賠償相關事宜,但不久清法和談破裂使戰事再起,此時法國開始計畫將戰場延伸到東寧,藉此逼迫滿清和談,因此在9月法軍遠東艦隊抵東寧鎮海外海,並派遣使者表示東寧只要將鎮海港暫借給法軍停駐作為賠償即可,顯宗拒絕後即下令全國動員令,準備與法國開戰,此事內閣與議院皆全數通過支持。法方得知後便宣稱要「懲罰」東寧,向北部地區展開侵略,歷經血戰後法軍失敗,只能放棄進攻東寧,將戰場轉往中國本土,但持續封鎖東寧海峽。翌年6月中法新約簽訂,清法戰爭結束,雖然東寧最後以不用進行任何賠償坐收,此外東寧在鎮海之役的表現獲得外國的讚賞,但法軍的封鎖讓東寧經濟受創,財政問題開始浮上檯面。

更新運動雖然可說在抗法之役獲勝的原因之一,但是當時東寧僅不過是人口兩百萬不到的小國,財政不足的情況下勢必需要向外國借貸,但其不少新政在興辦後就遇上問題,例如義務教育的推行困難,普及率仍不高,多項耗費龐大財政的建設,例如丹鳳鐵工場其成效不彰,難以與外國競爭,虧損嚴重,而鐵路與採購軍火也是相當大的開支,在十幾年內東寧就陷入財政赤字的問題,除此之外,顯宗在1880年代逐漸受到民族主義與「大潮帝國」理念的影響,企圖聯合外國向中國擴張,也因此與日本交好,但當時清日關係日漸緊張,清日兩方皆有拉攏東寧的意思,而民政會內閣希望左右逢源,採取中立親善的策略,因此主張不同的兩者不斷在內政、外交上發生意見衝突,關係漸行漸遠。最後專斷的顯宗於1886年解散了民政會內閣,自行與支持他的保皇派組成新內閣,任命鄧玉懷為新首相,其在政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雖然民政會在協議局占有多數,但國會並沒有干涉行政權的權力,使得民政會只能在外進行抗議運動、輿論戰,史稱君會之爭。只是這個保皇派內閣並沒有維持太久,沒有執政經驗的鄧玉懷內閣在財政上處理愈來愈糟,最終引發了1893年的貨幣危機,通貨膨脹與東寧銀圓貶值問題嚴重,國家經濟以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在大眾的壓力下,顯宗只好向民政會妥協,解散保皇派內閣,任命民政會人士為組成新內閣,由洪光明擔任新首相,負責對經濟危機進行一連串的善後政策來解決,並將會進行修憲,以建立英式的君主立憲制度,而失意的顯宗則遷居至瑞安行宮,久久未歸安平王宮,雖然政府想要王室遷回安平,但考量民心浮動,為安定人心而繼續讓王室留在瑞安,此後在未來成為不成文的慣例,瑞安變成「王都」,安平則是「行政首都」。

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此時的洪光明內閣便宣布保持中立政策,但隨著日本在戰爭中取得一連串的勝利時,顯宗決定要秘密聯絡保王派軍人,策畫政變強行解散內閣與國會以及終止修憲協商會,但計畫被外洩,首相洪光明先發制人下令全國戒嚴,軟禁顯宗,並追緝反叛者,保王派見東窗事發,只好在丹鳳發動兵變,以「清君側」之名要剷除現任內閣與議會,乙未事變爆發,歷經6天後保王派軍隊戰敗投降,事變後顯宗退位隱居,將王位傳給王弟鄭能澤,其是為昭宗。而此後修憲案通過後,東寧君主成為了虛君,鮮少再進行干政的動作。不過變局尚未結束,甲午戰爭的結果以日本勝利告終,東亞秩序再次面臨巨變,民政會一直以來主張的「聯清盟日制洋」的外交策略再也無用,因此在馬關條約簽署前自行宣布脫離滿清朝貢國的身分,通過中立法,成為「中立國」,並設立東寧建國以來第一個年號─大萬。但要到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東寧才在九國公約被公認為中立國。

珠潭(赤樓夢)

珠潭水力電氣工程經歷十一年時間於1925年完工

1908年昭宗逝世,由次子光宗鄭立詠即位,年號光得。萬光時代的東寧經濟蓬勃發展,加上一戰後珠潭水發電所的完工讓工業化迅速的擴大發展,社會與秩序恢復安定,此時的人們將當時視為繼世宗盛世之後的第二次巔峰盛世,雖然社會的貧富差距也因此加劇。1929年發生的經濟大恐慌,讓東寧的經濟受到重挫,雖然後來導致發生共產主義者與法西斯主義者相繼企圖謀反奪權的陰謀,但在新的經濟政策下開始逐漸好轉恢復,儘管1935年的光得二十七年大地震再次受到不小的打擊。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東寧藉由戰爭財讓經濟恢復到大蕭條前的程度,但同時也大力整備軍武,以防日本的入侵。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並向東寧發起侵略,儘管戰前東寧大力對軍隊進行改革與強化,但是在日本強大的軍勢下,首相林苗生只好倒戈日本,在戰爭幾天後簽訂停戰協議接受日本的條件,被迫加入軸心國陣營。1944年,隨著日本的節節敗退,東寧開始私下與盟軍談判,但引起日本的不滿,發動八二七事變,控制了東寧,使得在戰爭最後一年的東寧情況十分的糟糕,所幸東寧的要塞化讓盟軍最終採取了攻佔菲律賓群島和沖繩島、跳過東寧的方案,躲過了戰火。1945年8月14日,隨著日本投降,東寧便立刻宣布其在戰時簽署的任何條約與對盟國的宣戰均為無效,結束戰爭,而因在戰爭期間只派軍協助維持華南與南洋華人地區的治安與秩序,因此在戰後幾乎安然無恙。

戰後(1945~)[ | ]

1945年12月30日,東寧與美國簽署了寧美和約,東寧賠償100萬美元給美國(後來菲律賓獨立,其中一半的賠款則轉移給了菲律賓),隔日光宗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武宗鄭本宏,年號安長。然而武宗所要面對的是新憲法制定與戰後復原的困難工作,1946年4月舉行東寧戰後首次的選舉,結果由社會民主聯合會勝出,羅應呈成為首相。但是民間恢復的跡象緩慢,發生了東寧共產黨發起的「二七暴動」,該事件導致許多政要喪命,包括王儲安定大公鄭本恢,而武宗也險些遇害,最後叛亂的共產黨在幾天後大致遭到軍方平定,而武宗也親自與民眾對話下,平息這次的動盪。然武宗之後健康開始惡化而時日不多,同時因為1940年代王位繼承危機,因此在武宗病逝前,以太上王為首的各界政要召開會議,最後決意依武宗遺詔確立獨女鄭承芷為新君。1948年武宗病逝,鄭承芷即位,年號芳復,成為東寧史上第一位女君主。1950年選舉,因韓戰爆發使得過去曾與中共交好的社會民主聯合會遭到大肆批評而大敗,而由右派成員組成的人民黨大勝,組成新內閣,開始了長達四十七年的執政。在冷戰的世界新格局下,放棄中立國之地位,加入了東南亞條約組織。1953年在美國的默許下進行「大豐行動」,「收復」在南海上的月沙島

戰後東寧的經濟因受到美援以及韓戰與越戰的影響讓東寧經濟受益,有了爆發性的成長,積極發展輕重工業。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得東寧經濟開始轉型,1970到90年代間東寧、香港、新加坡被稱為東亞鐵三角,當時被視為是華人世界的中心與燈塔,並接納了大約數十萬來自東南亞與中國的難民。1996年舉辦了夏季奧運會,這年被視為是東寧最為繁榮的時刻,但在隔年,經濟卻因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崩潰,國家經濟瀕臨破產,其後政黨輪替,社民黨與自由系政黨上台執政推行新經濟政策進行經濟改革措施,並大力推行西進中國,但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又再次瀕臨破產,社民黨政府垮台,人民黨重新執政。2017年爆發東寧有史以來最大的弊案「月沙艦案」,巨大的政治醜聞終讓人民黨垮台,2018年超越自由黨在大議院選舉中勝出,組閣執政。

2019年1月1日,芳復女王生前退位,將王位傳給長子鄭運炯,年號冀新。

地理[ | ]

主条目:東寧地理

蓬萊山脈青山山脈玉山山脈卑蘭山脈成功山脈

東寧行政區劃

東寧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 ]

府廳名稱 首府
承天安平直隸 東都市
太平州 千華市
永和州 永和市
長治州 瑞安市
永安州 永安市
天興州 諸羅市
萬年州 丹鳳市
宣化道廳 宣化市
崎萊道廳 崎萊市
卑蘭道廳 卑蘭市
澎湖道廳 媽宮里
忠南道廳 南安里

國立大公園[ | ]

玉山國立公園

玉山國立公園為東寧第一座國家公園,於1918年成立。

東寧設有十座國立大公園:沙馬磯國立大公園玉山國立大公園大屯國立大公園嘟嘓國立大公園雪山國立大公園棲安大國立公園月沙國立大公園四草‧鹿耳門國立大公園南澎湖國立大公園、三嶼國立大公園。

政治[ | ]

59300174-taipei-national-palace-museum-in-taiwan(赤樓夢)

位於瑞安的東寧王宮

政府[ | ]

東寧為君主立憲國家,現任君主為鄭運棟,執政黨為超越自由黨。

內閣共有三廳(總務廳、吏務廳、內侍廳)、七會(消費者保護理事會、公共安全理事會、產業戰略理事會、通信理事會、金融理事會、法規理事會、智識技術理事會、原住民理事會)、十三部(內政部外係部度支部文教部司法部工商部國防部、惠民部、社會部、環境水利部、文化觀光部、建設運輸部、農林漁業部)

東寧政治制度

東寧政治制度

外交[ | ]

東寧是聯合國世貿組織經合組織APEC東亞峰會的成員國,同時也是東協的觀察國與十加四的成員國。東寧在1984~1985年、1992~1993年、2013~2014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國。

東寧控制的月沙島與中國有所紛爭。中國因此曾發生數次反寧示威活動。

軍事[ | ]

東寧的官方武裝力量正式稱呼為「護東寧國防三軍」,民間簡稱「國防軍」、「國軍」、「官軍」,東寧國軍以現任君主為最高統帥,但實際上是藉由國防部向政府與人民負責。東寧國軍分為陸軍、海軍、空軍,總人數約9萬,採徵兵制,20歲以上的成年男性需服兵役六個月。

東寧從冷戰後期開始參與海外的反恐、聯合國維和行動。

  • 寧美聯防條約

在二戰後的冷戰時代東寧為防範共產中國的崛起,於1954年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後又簽署​​​​寧美聯防條約,成為美國的盟友,並且隨參與過越戰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

  • 寧星國防合作協定

星嘉坡在1968年簽署寧星國防合作協定,提供基地給予星加坡軍隊訓練。並保障星嘉坡或麻六甲海峽遭遇武裝衝突時給予支援。

  • 寧韓國防合作協定

於1984年簽署,起因於1970年代末美中建交後,東寧的戰略地位不再重要,東寧開始嘗試國防自主但因所需資金過於龐大而卻步,最後轉而與韓國合作。第一期合作為大屯級巡防艦(蔚山級),第二期為玉山級驅逐艦(世宗大王級)、TK1白虎戰車(K2戰車),第三期為新型巡防艦(大邱級)、KF-X戰鬥機、月沙級兩棲攻擊艦(獨島級),未來第四期則尚待協商中。不過在2017年發生「月沙艦軍購案」,並發生情報員與軍方相關人士死於非命,掀起巨大的政治風波。

經濟[ | ]

受財團影響極大。東寧國內傳統的三大財團:經濟聯合、自強、中實。東寧市值前十的公司便有6間為三大財團所有。

竹網

東寧傳統的竹網影響範圍

東寧企業在1990年代大規模進軍中國,在中國市場極具影響力,但在紅色供應鏈崛起後,過度依賴中國的東寧產業開始面臨經濟威脅,此外東寧在「竹網」的影響力也逐漸流失,其主導地位岌岌可危。

科技[ | ]

在1970年代東寧開始產業轉型,發展高科技工業,並在1980年提出「矽島」的概念。生物科技與半導體兩者現為東寧最重要的兩大產業,東寧積體電路製造與全聯科技為全球前二十大半導體廠商。而中實製藥也在全球頗具相當規模。

交通[ | ]

  • 公路

東寧具有完善的公路系統。

K1高速大道(第一大道) 、K2高速大道(東都支線)、K3高速大道(第二大道)、K4高速大道(萬北支線)、K5高速大道(水沙連大道)、K6高速大道(丹鳳港支線)

  • 鐵路

東寧鐵路公司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公營企業。

東寧的高速鐵路於1995年開通了「奧運線」(丹鳳到瑞安),後來在2005年延伸至千華。

  • 海運

東寧共有四個國際商港,分別為丹鳳港安平新港、大度新港鎮海港

  • 航空

東寧最大的機場為仁壽國際空港,此外還有兩座主要機場為錫口國際空港長治瑞安空港

人口[ | ]

東寧總人口目前約1058萬人,都市人口共有85%,最大城市丹鳳與首都安平形成京鳳都市帶,其人口占了東寧的40%以上。

族群[ | ]

東寧以漢人為主體,少數族群為東寧原住民

  • 漢族

漢族大致可分成:閩、客、粵三系。

東寧人具有漢族沙文主義的觀念存在,雖然認同中文圈使用的「華人」此一名詞,但絕大多數皆自稱「東寧人」,並自視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者,卻又否認「中華民族」的存在。

  • 原住民

受政府認定之族群共有九族:太么阿美武崙卑蘭派宛如偕噶瑪蘭伊巴丹。皆為南島語族。

東寧原住民最早被稱為「東番」,後又稱土民,在十七世紀依同化程度被分為「熟番、化番、野番」,而當時的文人洪達提出了「百越後裔說」,認為東寧原住民是從中國東南沿海遷徙而來的百越後代,並以「拔牙」風俗作為佐證,因此又有番越、後越等稱呼,實際上這有著「漢番同祖」的意味在,並以此「教化」原住民。而到了1870年代東寧人類學之父陳柏行依文化、語言等將其重新劃分成三大類,分別為平埔八族、山地五族與呂宋一族。但這並沒有改善原住民的處境,反而讓官方改進政策,對各族群使用不同政策,讓原住民被同化的速度加快,到了1930年代平埔八族除了噶瑪蘭、阿美、卑蘭三族其餘近乎消失。直到戰後,原住民族群開始發起社會運動,成立原住民自治會,要求進行正名、建立自治區、廢除同化政策挽救傳統文化等,然而直至今日原住民運動仍然持續的,例如諸多山區與東部的環保議題、要求國會增設原住民席次等。

語言文字[ | ]

主条目:東寧話客家話廣州話、及原住民諸語

東寧語又被稱為國語、東寧話、東寧官話、東寧福建話、東寧閩南語,和北京話(中國普通話)無法相通。官方使用標準腔(漳泉片),但國內另有北部腔、海口腔(泉片)、內埔腔等不同腔調。

東寧有自行創立與改造的東寧漢字以及標音系統,稱為「國字」或「東寧漢字」。

在1881年,東寧戶部將國內的語言劃分成福建話、廣東話、江西話、土話,並用三層分類,例如使用人口最多的國語福建話依地方音分成漳泉音、福州音、潮州音,各方音再下分各腔調;江西話則分福建音、廣東音,廣東話因族群單一而無下分,土話雜多尚未詳細研究,後來才逐漸細分。而一直到戰後東寧官方依然繼續使用這套三層系統,甚至抗拒「客家」、「閩南」等名詞,堅持使用江西話、福建話來稱呼。

宗教[ | ]

東寧保障宗教自由,並在戰後廢除了儒道的國教地位,不過直到今日儒道仍是東寧影響最大的宗教,被視為隱性國教。

儒道佔52%,佛教佔15%,基督教佔4%,無信仰或不明佔21%。

儒道是在甲寅反正後鄧鴻安、王壽元等思想家提倡下由官方創立,將儒教與道教合為一體(實際上還包含了民間信仰),建立具有統一、組織性的宗教來對抗外來宗教,而佛教被排除在外,日後導致佛教逐漸式微。儒道將玄天上帝天上聖母做為護國神。

社會[ | ]

教育[ | ]

東寧在1870年代至戰前建立仿照英國的學制,並實行四年義務教育(後又增至六年),但在戰後1952年進行教育改革並仿照美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校六年、中學校三年,高等教育則分成高等中學校(三年制)、專科學校(五年制),前者畢業後則可經由入學考試進入四年制的大學校與實業大學校、二年制的短期專科學校,而專科學校與短期專科學校畢業者可往短期實業大學校(二年制)就讀。

東寧的頂尖大學有「十大」之說,分別為國立大學、國立太平大學、國立東都商業大學、國立光文大學、私立理學大學、私立北園女子大學、私立北路醫學大學、私立東都理工大學、私立聯合大學。

體育[ | ]

東寧以棒球、足球為主要流行運動。

目前有職業棒球聯盟與職業足球聯賽。

截至2019年,男子棒球世界排名為第六名,男子足球世界排名為第四十二名。

媒體[ | ]

  • 報紙

是東寧最早的報紙為「新事報章」 ,於1852年由復興黨士人江運和與商人陳光宗所創辦的,起初只在復興黨人與安平流通,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受到知識份子歡迎,並且可以說是掌握了當時東寧的話語權,也讓新事報章在立憲運動與君會之爭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現代東寧最主要的報紙分別為新事報章 、東寧新報、建設時報,合稱三大報。

  • 電視

東寧放送公司(簡稱THK),於1926年由官方出資成立,定位上與英國的BBC或日本的NHK類似,起初進行電臺放送,後來在1956年開放電視放送,成為東寧的第一個電視頻道。在1964年,新事報章公司成立工商電視,成為東寧第一個商業頻道,後來隨著電視普及化,收看人口變多,陸續增加了蓬萊電視、太平洋電視,並在1980年代因有線電視的出現與合法又讓其業界注入新血。

目前東寧電視圈幾乎可以說是被THK與六大電視台(工商電視、蓬萊電視、太平洋電視、六星電視、豐元電視、LBS)所壟斷著。

文化[ | ]

飲食[ | ]

未編輯

南甜北淡

藝術[ | ]

未編輯

布袋戲

歌仔戲是東寧原生的傳統表演藝術,又稱為「歌雅」,是東寧官方認定的無形文化資產之一,最早出現於1900年代前後的宣化,並融入採茶戲、四平戲、外江戲、高甲戲、亂彈戲等元素,形成「野臺歌雅」與「內臺歌雅」,後來很快的在中國東南與東南亞地區流行起來,極盛一時,在1930年代出現「放送歌雅」、「電影歌雅」等,後來在1960年代出現「電視歌雅」,同時因過於氾濫導致歌雅素質,以及娛樂逐漸多樣化,使得1970年代末的歌雅走向衰頹,快速萎縮,而不少戲團為了振興歌雅,開始改善、精緻化歌仔戲,並受西方的歌劇影響,出現了「舞台歌雅」,此後內臺歌仔戲被取代,走入歷史,由舞台歌仔戲成為現今主流。

影視[ | ]

1955年開始舉辦本土電影片展覽會,為東都影展的前身,最佳影片會被頒發給「金馬獎」,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文學[ | ]

未編輯

鄭克塽在離世前曾將他做過的連環夢寫成故事,書名為《赤樓夢》,但在未完成前便逝世,後由後代鄭文訓補完,成為影響後世文壇深遠的經典長篇章回小說。

《政經》《經國》

開山學派/寧學/蔣江實學

在1870年代開始「白話運動」,文人主張使用白話,成為東寧「現代文學」的起源。

建築[ | ]

未編輯

閩南式建築、廣東式建築、客家式建築、漢洋混合建築、西洋式建築、折衷建築、現代建築。

亭仔腳

觀光[ | ]

未編輯

  • 世界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登錄的東寧世界遺產共有十處。

自然遺產: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玉山國立公園嘟嘓國立公園大屯火山群

文化遺產:阿里山森林鐵路建豐大圳太平東北礦業遺址、東都舊城區建築群

表字[ | ]

現代東寧人仍有取字的傳統,不過只有象徵意義,大多在正式場合上使用。

節慶[ | ]

公共假日

日期 節日名
1月1日~3日 新年
2月1日~2月3日 春節立國紀念日
舊曆三月初三 上巳節
5月1日 勞動節
6月1日 囡仔節
舊曆五月初五 夏節
8月15日 和平紀念日
舊曆八月十五 秋節
12月21日~22日 冬節
12月31日 元旦前夕

年號[ | ]

大萬:「哉滄海水,里未盡薖。」鄭經〈觀滄海〉

光得:「春悅鳥性,自樂無窮。」鄭經〈鶯啼弄柳〉

安長:「得時時慰依傍,如鷗鷺得隨行。」沈光文〈別顧南金〉

芳復:「餘影映林,鳥驚飛棲。」鄭經〈返照〉

冀新:「作南山豹,聞出谷鶯。」沈光文〈曉發目加灣即事〉

Advertisement